
各區、市人民政府,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市政府各部門,市直各單位:
《青島市科技助殘行動實施方案(2025—2027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5年7月28日
青島市科技助殘行動實施方案(2025—2027年)
為認真落實國家、省關于推進科技助殘工作部署要求,加快全市助殘科技研發、轉化、應用,大力發展助殘領域新質生產力,強化助殘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保障和改善殘疾人民生,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目標
以助殘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引領、以助殘科技成果轉化為主線、以海洋科技優勢與助殘科技融合發展為特色、以助殘科技研發投入為保障,統籌助殘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促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營造科技助殘研發應用生態環境。鼓勵康復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增加助殘科技研發投入,依托青島市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園等專業產業園區,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助殘科技企業,產出創新性強、實用性高的助殘科技成果,覆蓋智能輔助器具、無障礙技術、康復醫療設備等關鍵領域,形成助殘領域新質生產力,帶動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積極推動研發成果有效應用,讓殘疾人在康復、教育、就業、生活等方面充分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切實增進殘疾人民生福祉。
二、主要任務
(一)做好助殘科技需求征集
1.加強需求日常征集。將需求征集納入殘疾人基本狀況調查,分類別征集不同類型殘疾人對助殘科技的需求。面向殘疾人康復、托養等服務機構和助殘相關企業,征集殘疾人在醫療、康復、照護、教育、就業、文化、體育、無障礙環境建設等方面的科技應用需求,掌握科技研發應用現狀。(市殘聯負責)
2.構建科技攻關與成果轉介機制。搭建科技助殘協同創新平臺,廣泛征集助殘科技關鍵技術攻關需求,形成需求清單。面向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發布攻關需求,廣泛征集創新性技術解決方案。對殘疾人亟需但尚無相關助殘技術的,積極推動技術突破,推動行業主管部門加快助殘科技成果轉換為現實生產力。(市殘聯、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推動助殘科技研發創新
1.建設科技創新平臺。支持康復大學建設山東省神經康復重點實驗室、山東省骨科與運動康復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山東省人口健康公共政策軟科學研究基地、組織康復材料與器械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依托康復產業孵化器,建設為科技助殘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技術轉移、成果孵化、市場推廣等一站式服務平臺。支持助殘產品制造企業加強與國家和省實驗室、科研院所、高水平研究型高校等機構合作,支持助殘產品制造領域的科技企業建設“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民營經濟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培育科技創新主體。組建由助殘科技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殘疾人服務機構等構成的科技助殘協同創新平臺,提升科技助殘領域基礎和應用研究能力,加快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支持康復大學建設青島市健康科技與產業政策研究基地,加強助殘領域科技戰略與產業政策研究,支持助殘科技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資金研發投入、科技攻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積極培育助殘產品制造領域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資金研發投入、科技攻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助殘企業工業技改提級和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助殘產品制造邁向數字化、智能化。提升殘疾人服務機構、服務隊伍科技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市教育局、市殘聯、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民營經濟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技術產品研發。支持符合條件的助殘科技企業按規定申報研發費用后補助、“創新券”等財政激勵政策。支持跨學科跨領域開展重大致殘疾病發病機制和防控策略等基礎研究,推進重大致殘疾病防治及康復、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組織器官再生修復等關鍵技術研發。引導開展失能、失智、孤獨癥等各類別殘疾人智能化康復裝備與技術、智能化護理裝備與技術、殘疾人體育器械裝備、智慧化環境設施與部件等方面的研究,鼓勵申報青島市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加強助殘領域相關技術標準、服務規范等建設,為科技助殘產品開發設計和助殘服務提供標準指引。(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進重點科技攻關。聚焦殘疾人在助行、助視、助聽、導盲、居家環境改造及無障礙交流等領域的需求,重點推動智能輪椅、智能導盲設備、智能輔聽裝置、家庭服務機器人等實用裝備技術攻關,以及頭控、眼控、聲控等智能化交互組件的設計研發。積極探索開展孤獨癥綜合干預療法、智能康復評估及訓練系統、言語矯治康復評估及治療標準規范等領域的技術研究。降低企業助殘科技研發成本,推進大型儀器等創新資源共享共用。(市科技局、市殘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速助殘科技成果轉化
1.加強科技成果信息收集與發布。引導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殘疾人服務機構等及時登記科技成果資源,實現助殘科技成果信息匯交,促進信息共享。利用“信用中國(山東青島)”,依法依規公示侵犯助殘科技知識產權相關失信名單。(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大數據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動科技成果孵化轉化。支持助殘科技成果參加“青島好成果”遴選;搭建產學研對接平臺,依托海洋科技大市場,開展科技成果掛牌、路演對接等服務,促進助殘科技成果供需對接。加大培養技術經紀人,為助殘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專業化服務。完善成果轉化聯合支持機制,針對不同階段科技成果,精準制定“政策包”,協調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痛點難點問題。鼓勵具備資質能力的檢驗檢測機構積極申報國家級康復輔助器具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建立以國家級、省級檢驗機構為核心力量,企業產品研發、產品質量自檢為基礎的康復輔助器具檢驗檢測質量體系,全面提升康復輔助器具檢驗檢測水平與質量評價能力,縮短產品從研發到市場周期,加速產品推廣應用。(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市場監管局、青島高新區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3.打造產業聚集區。以“中國康灣”建設為依托,以青島市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園康復醫療片區為核心區域重點打造康復產業聚集區,支持企業聚焦園區主導產業開展技術攻關,建立園區企業技術需求揭榜攻關機制,按規定每個項目給予最高50萬元支持。支持高校院所、企業等圍繞重點助殘科技產業領域,建設概念驗證平臺,提供助殘科技成果概念驗證、二次開發、工藝驗證和中試熟化等服務,符合規定的給予最高2000萬元支持。鼓勵專業服務機構探索產學研利益共享機制和“先中試、后孵化”等模式,整合存量中試設施資源,建設以樣品樣機、檢驗檢測為重點的中試服務平臺。(市發展改革委、市衛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青島高新區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4.搭建應用場景。圍繞殘疾人居家、出行、康復、教育、就業等領域,加快推進助殘科技新技術、新產品服務場景示范應用。支持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院和康復大學青島康復醫院建設與發展,輻射帶動區域康復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打造科技助殘臨床研究、臨床驗證、臨床轉化、臨床應用和臨床服務示范場景。積極探索在殘疾人服務機構打造助殘服務典型應用場景,培養殘疾人測試員、體驗員等,參與、支持助殘科技研發應用。(市科技局、市殘聯、市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促進助殘科技應用推廣
1.完善科技成果應用推廣機制。支持企業在科技助殘重點領域加快首臺(套)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軟件等產品研發和推廣應用。按標準遴選一批助殘科技成果應用場景示范項目,符合規定的每個項目給予最高200萬元獎補,推動助殘科技型中小企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實現快應用、快落地、快轉化。鼓勵符合條件的科技助殘企業申報場景應用實驗室,加快創新產品市場驗證和應用推廣。定期遴選技術可靠、適宜性強、能顯著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的助殘技術項目,建立自上而下、分類分級的推廣機制,加快助殘科技創新產品和技術普及。(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殘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2.支持產品推廣銷售。廣泛征集符合條件的助殘科技產品入駐“齊魯云彩”網上商城“助殘特色館”,鼓勵企業、高校院所參加黃河流域等科技助殘技術和產品博覽會。鼓勵企業、高校院所開展國際科技助殘合作與交流活動,按規定按照不超過實際活動經費支出的50%、單項活動給予最高50萬元獎補。打造線下體驗場館,支持助殘產品上門體驗。鼓勵依法采用政府采購合作創新采購方式,促進科技助殘創新技術和產品的應用推廣。(市科技局、市殘聯、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納入助殘服務補貼目錄。積極推動效果顯著、安全性好、普惠性強、殘疾人認可的創新型產品和技術納入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目錄、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目錄、家庭無障礙改造目錄等范圍,促進形成規模化應用。優先滿足殘疾兒童等群體的高科技輔助器具適配需求。強化數字技術應用,促進殘疾人智慧就業、智慧照護、智能康復、遠程適配輔助器具等“人工智能+”殘疾人服務,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市民政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殘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將科技助殘納入區(市)及部門科技創新工作規劃,由市
殘聯統籌協調,加強部門協同和區(市)工作聯動,每年制定科技助殘事項清單。加強市級科技計劃對助殘科技研發的支持,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加強“青科貸”“青科擔”“青科保”等系列金融服務支持。加強助殘科技高層次人才引育,推進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培育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孵化科技助殘創新團隊與骨干企業。在全國助殘日等重要節點,深度報道科技助殘創新動態,營造科技助殘濃厚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