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安,民之所盼,發展之基。在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中,市司法局聯合市委政法委、市政府辦公廳、市公安局共同建立了“三所聯調”工作機制,通過派出所、司法所、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的深度融合,凝聚合力,進一步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各區(市)立足本地實際,積極構建“三所+”協同解紛模式,形成了一些有亮點、有特色、可推廣的經驗。為更好發揮模范引領作用,開設“三所聯調繪‘楓’景”主題專欄,集中宣傳展示“三所聯調”的成功經驗和“警調聯動”典型案例,供各區(市)交流學習,為平安青島、法治青島建設筑牢和諧穩定之基。
市南區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扎實推進“三所聯調”工作機制,有效提升糾紛化解質效,推動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就地化解、前端處置,為“平安市南、法治市南”建設注入強勁動能。2025年上半年,全區成功化解矛盾糾紛574件,其中“三所聯調”54件,調解成功率達99%,為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生動實踐樣本。
?
機制筑基、實戰提效,打造“多元協同”解紛新樣本
市南區深入貫徹落實市委政法委等四部門《關于進一步發揮“三所聯調”作用 提升矛盾糾紛調處化解質效的實施意見》,立足區域實際,創新制定《市南區關于進一步推進調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將“三所聯調”機制作為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核心抓手,著力構建多跨協同治理新格局。針對地鐵區域糾紛突發性強、敏感度高的特點,中山路司法所聯合地鐵派出所、共建法律服務所,研究起草《地鐵糾紛聯調工作指引》,創新推行“司法所統籌協調、派出所快速取證、法律服務所專業釋法”的協作模式,確保糾紛快速響應、精準介入、高效化解。自機制運行以來,地鐵糾紛調解成功率提升至96%,平均化解時長縮短至5小時以內,切實提升了乘客滿意度和社會治理效能。
數智賦能、全域覆蓋,開辟“融合提效”發展新路徑
數據驅動,打造風險防控“預警網”。依托全區“一站式矛盾糾紛分析平臺”,整合司法所、派出所案件數據,動態研判糾紛類型、區域分布及演變趨勢。針對老舊小區鄰里矛盾高發的特點,湛山司法所聯合誠功律師事務所根據轄區真實調解案例編排了《難辦的“住改商”》普法情景劇,云南路街道非遺傳承人李成才創作了“多大點事”調解主題面塑作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三所聯調”工作場景,實現普法宣傳與源頭預防“雙效合一”。
?
智能輔助,激活調解專業“新動能”。引入AI法律智能分析系統,建立本地化調解案例庫和法規數據庫,為調解員提供精準類案參考。不久前,金湖路街道居民王女士因電梯加裝糾紛與物業公司矛盾激化。“馨和萬家”調解工作室啟動“AI+調解”聯調機制,聯系派出所維護調解現場秩序,通過智能系統快速鎖定爭議焦點、模擬調解方案,促成雙方達成和解。今年以來,該街道運用“三所聯調+AI輔助”模式已成功化解矛盾糾紛7件,調解協議履行率達100%。
?
品牌引領、深耕細作,培育“特色樣板”示范新標桿
市南區聚焦基層治理現代化需求,創新“三所聯調+”升級模式,通過案例引領、機制創新、品牌培育,推動調解工作從經驗化向標準化、特色化發展。
案例示范工程強引領。發布《市南區優秀調解案例》,將八大關、金門路等司法所典型案例收錄其中,展示市南區“三所聯調”實踐經驗,推動調解實踐從“經驗驅動”向“規范引領”升級。“雙員融合”工程深扎根。選聘群眾基礎好、熟悉社情的優秀網格員擔任兼職調解員,深化“警格+網格”融合,進一步加強社區民警與網格員聯動協作,提升源頭發現和就地化解苗頭性問題的能力,助力實現“小事不出網格”。樣板創建工程樹標桿。對標省市司法所綜合改革要求,將“三所聯調”深度融入“楓橋式司法所”建設,充分利用警務資源,“因街制宜”培育中山路司法所“地鐵糾紛快調”、金湖路司法所“AI智慧解紛”等特色品牌,打造多點開花、各具優勢的品牌矩陣。
?
市南區“三所聯調”機制的生動實踐,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市南答卷,更是繪就基層治理“和諧圖”的重要舉措。通過司法所、派出所、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的深度協作,以“1+1+1>3”的聯動效應,持續擦亮基層社會治理的法治底色,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青島、法治青島貢獻市南力量!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