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弘揚民族精神為本,培育青島的城市精神
青島政務網
發布日期 : 2003-04-29
來源 : 市委政策研究室
第九次黨代會報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對我市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了新的全面部署,首次提出“把培育城市精神作為弘揚民族精神的具體實踐,倡導開放創新、誠信和諧、文明向上的城市風氣,積極探索培育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青島形象。”這表明以“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為主要內容的城市精神,已經成為我市建設現代化國際大城市的重要價值取向和精神動力。
一、城市精神是城市長遠發展的動力源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最本質、最深刻的體現,是一個城市的內在品質和積極的價值取向,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內涵。它既反映了城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實水平,又對提高城市的現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是一個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內在活力和動力源。
在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城市精神對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增強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城市精神已經成為一個城市塑造嶄新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如上海、深圳、大連等城市在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先后進行了城市精神的專題研究,提煉、概括了體現城市特色、反映時代特征的城市精神。改革開放初期,深圳敢為天下先,提出了“開拓、創新、團結、奉獻”的城市精神,“拓荒牛”成為“深圳精神”的生動體現。隨著浦東的開發和上海90年代的大發展,上海確定要打造“愛國敬業的責任意識,敢為人先的創新勇氣,與時俱進的學習態度,海納百川的寬宏氣量,誠實守信的合作精神”的城市精神,使上海實現了從封閉到開放、從守成到創新、從精明到高明的大轉換。“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張家港精神,“團結向上、努力拼搏、勇往直前”的大連精神,“開明開放、博愛博雅、誠樸誠信、創業創新”的南京精神,也成為凝聚人心、加快發展的時代強音。
城市精神是城市形象的核心內核,從更深層次塑造城市形象。它是城市風氣在精神層面的積淀與升華,又對城市風氣具有強大的引領作用,為城市的現代化提供精神動力和環境支持。城市精神應是城市文化中積極向上因素的集中體現,因此,城市精神必須立足于文化傳承,體現時代精神,突出城市特色,著眼長遠發展,對全體市民具有強烈的親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對其他城市具有不可比擬的地方特色和鮮活的生命力。
二、正確認識和把握“青島精神”的內涵要求
青島地處齊魯之邦,具有深厚的文化傳承;青島是沿海開放城市,得開放風氣之先;青島又是重要的旅游城市和經濟中心城市,“山海城”特色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兼備競爭進取的意識和兼收并蓄的氣量,城市充滿朝氣與活力。這一切,影響著青島城市風氣并兼備海的氣魄,山的氣質。在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著力塑造以“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為主要內容的青島精神,就是立足于體現民族精神,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指導下,把培育城市精神作為弘揚民族精神的具體實踐,引導廣大市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增強愛祖國、愛青島的主人翁意識,堅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信心和決心,推進兩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海納百川,追求卓越”,既是青島在長期的開放發展環境中形成的城市特色、人格魅力,又是青島市廣大市民在建設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國際大城市進程中要著力塑造的新的城市形象、城市精神。作為沿海開放城市,就是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就是要立足于體現城市特色,以創新、競爭的意識,展現“山海城”一體的特色風貌和沿海開放城市的膽識氣量,激發人與自然、社會與環境和諧的城市朝氣與活力,使越來越多的市民具有先進的文化、開放的視野、廣博的知識、寬闊的胸懷、高遠的追求、進取的意識、文明的行為和完美的人格。追求卓越是以海爾為代表的青島優秀大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的源動力,也是青島加快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把追求卓越放大為城市精神,就是要立足于展現時代精神,著眼長遠發展,以開拓、進取的精神,始終保持昂揚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風貌;以敬業報國、奮發向上、爭創一流的精神狀態,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拼搏奉獻,不斷超越自我,努力開創各項工作的新局面。
積極倡導開放創新、誠信和諧、文明向上的城市風氣,就是要始終保持拼搏精神、爭優意識、領先狀態,以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與時俱進中領先一步,永不自滿,永不懈怠;就是要不斷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依法治市與以德治市緊密結合,始終堅持誠信為本、依法辦事、文明規范,堅持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社會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培養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建設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特色城市;就是要進一步提高廣大市民和城市的文明素養,始終保持開放的姿態、寬闊的胸襟、大度的氣量,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有益成果,以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扎實高效的出色工作,在激烈的競爭中始終處于主動的態勢和領先的地位。
三、培育“青島精神”,為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實現市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的建設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國際大城市的宏偉目標,要求全市上下必須以民族精神為本,把弘揚和培育青島精神作為加快發展的源動力,納入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圍繞經濟建設和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以更加奮發的精神,更加開放的視野,更加超前的思路,更加優異的工作,推動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跨越,形成有特色的現代化國際大城市的精神風貌。
1、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城市精神的支柱,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干部群眾,引導全市上下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適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努力形成敢闖敢創、敢試敢進、敢爭敢拼的社會氛圍。堅持在全社會積極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積極探索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城市信用體系,建設“誠信青島”。大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提高廣大市民健康優良的道德素質、遵紀守法的民主法制素質、文明守信的文明規范素質,促進人的綜合素質和觀念的現代化。以“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辦成功奧運”為主線,以迎奧運促進創建文明城市,以創建文明城市推動迎奧運,努力培育一流的市民素質、一流的人文環境、一流的服務水平、一流的社會風氣,進一步提升城市的品質和境界,增強城市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
2、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培養學習型城市風氣
把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作為培育城市精神的基礎,圍繞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推動青島率先實現現代化為目標,調動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構建多層次、開放式、社會化的終身教育體系,不斷完善幼兒教育、特殊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六教并舉的大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實現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營造時時、處處、人人學習的氛圍。在各行各業和全體市民中廣泛深入地開展學習活動,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求知活動,在全社會形成讀書學習熱潮,營造主動學習、不斷學習的氛圍,提高有效運用知識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大力開發公共學習資源。重視公共文化教育體育設施建設,為終身教育、社會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加強城市、農村各類公共設施配套建設,合理規劃,科學布局,提高配套建設標準。發揮歷史文化名城豐富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公共學習資源優勢,引導市民學習歷史、學習文化、學習科技。加快企事業單位文化教育體育設施面向社會的開放,促進社會學習教育資源的整合。
3、堅持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把環境建設作為培養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條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促進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堅持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高起點規劃、高水平設計、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把青島建設成為資源有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環境潔靜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具有現代化濱海城市特色的生態城市。在鞏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創建成果,確保環境質量穩定達標的基礎上,深化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嚴格控制大氣、水環境、固體廢棄物、噪聲等污染,促進南北部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逐步健全市政環境基礎設施和污染預防控制系統,優化城市市容環境,搞好城市的“亮化”、“美化”,塑造城市精品區域,提高人居環境質量。
4、大力加強文化建設,繁榮文化事業
牢固樹立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大文化觀,突出發展海洋文化、建筑文化、企業文化、名人文化、廣場文化等特色文化,充分發揮文化在陶冶人的情操、提升城市綜合實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文化中心建設。豐富建設現代文化名城的內涵。建設青島大劇院等一批標志性文化設施,加強區(市)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形成健全的基層文化網絡。加大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歷史建筑和文物的保護力度。辦好奧林匹克文化節、青島國際啤酒節、青島海洋節等一批全市性重大節慶活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大力繁榮群眾文化,進一步加強城鄉基層文化建設,繼續開展創建全國、省社會文化先進縣(市、區)活動,到2005年,十二個市區全部達到省級社會文化先進縣(市、區)標準。積極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提高群眾欣賞水平,不斷提升群眾的文化品位和藝術素質。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以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和文化資產優化配置為重點,重點發展現代傳媒業、文化旅游業、會展業、演出業、影視娛樂業等新興文化產業群,積極培育發展文化骨干企業。把青島建設成為具有較強文化影響力、輻射力、競爭力,開放創新的文化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