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陽區2007年主要工作成果
青島政務網
發布日期 : 2008-02-04
來源 : 城陽區
2007年,城陽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總體目標,全面推進結構調整、對外開放、城市化“三大亮點”,大力構建和諧社會,全區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先后榮獲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區、國家生態示范區、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城市園林綠化先進區、全國綠色小康縣等省級以上榮譽稱號60多項。2007年全面完成了小康社會的各項指標。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在生產力布局調整方面,主要抓好城市中心區、青島出口加工區、空港產業區和環海新材料工業區“四大板塊”的開發建設,推進產業集聚發展。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按照“擴張第三產業,強化第二產業,精化第一產業”的思路,努力構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2.4:64.6:33。現代服務業取得突破性發展,先后引進以寶龍城市廣場、萬科魅力之城、卓越蔚藍群島、陽光股份為代表的一批商業地產項目,以國際工藝品城、青島國際服裝城等為代表的一批現代商貿項目,以銀盛泰國際商務港、海都商務中心等為代表的一批樓宇經濟項目,以鑫江華潤大酒店、希爾景園等為代表的一批星級酒店項目,以普羅斯物流、中遠物流等為代表的一批現代物流項目,培育形成商貿物流、餐飲娛樂、金融電訊、旅游居住、樓宇會展現代服務業“五大產業”。全年服務業增加值將達到158.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8億元,增長20%。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新型制造業、外貿出口加工、高新技術產業“三大基地”初具規模,高速列車、電子信息、新材料、石油化工、紡織服裝、橡膠、飾品、水產品加工、專用汽車、園林動力機械 “十大特色產業”完成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0.2%。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省級3個、市級18個;中國名牌12個、省市級名牌53個。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7家,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5%。農業內部結構更加優化,現代農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86%以上。
對外開放縱深化推進。牢固樹立“城陽以外都是外”的理念,按照引進項目“五個體現”的原則,把招商引資的重點放到內外資大項目、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產業集群式項目上,切實提高了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水平,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多形式、立體化、縱深化的招商引資新格局。累計實際利用外資42.1億美元、實際利用內資490億元,引進過千萬美元外資大項目221個、過億元內資項目133個,其中世界500強企業29個;累計開工投產外資企業2413個,其中韓資企業1785個,被省政府授予“韓國企業聚集區”。
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經營、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城市化水平達到63%,森林覆蓋率達到35%,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2%,先后建設了人民廣場、城陽世紀公園、青島新天地等開放特色景觀,提升了環境競爭力,青島新天地被評為國家優質工程獎。堅持三個基礎穩固、六個清楚到位,統一規劃、組團建設、分區管理、和睦相處,積極穩妥推進舊村改造。累計完成37個社區的改造,拆建面積835萬平方米,3.4萬戶居民搬進樓房,騰出產業發展用地7000余畝,建設了一批服務業三產大項目,改出一片新居、一片景觀、一片產業。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教育集約化、均衡化發展,市級以上規范化學校達到45處、省級21處,被評為“全省農村教育工作先進區”、“全省職業教育工作先進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完善,醫療機構達790家,投資2億元、總床位800張的區人民醫院二期投入使用,形成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和管理網絡。創新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機制,人口數量、人口素質和人口結構不斷優化,被評為“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建成 “三位一體”文化教育中心網絡,被評為“全省文化建設先進區”。“平安城陽”建設成效明顯,規模以上企業和社區全部安裝監控系統,被評為 “平安山東建設模范區”。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新轉移農村勞動力1.1萬人,全區從事二三產業農村勞動力達到17.3萬人,占總數的87%,被確定為“全國農村勞動力平等就業試點區”;農村新型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覆蓋面分別達到96%和97.9%,城鎮低保標準達到每人每年3360元、農村低保1600元。慈善救助事業深入發展,募集善款達1160萬元,已幫助3049戶困難家庭;助學基金募集資金574萬元,幫扶貧困學生63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