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9月23日是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在這個季節里,“豐收”是關鍵詞。果蔬飄香、魚蝦滿筐……應季收獲的農產品,讓農民盡享豐收喜悅。
于農民而言,辛勤耕耘后的“獲得感”,既來自于年豐歲稔、五谷豐登,更來自于收獲的農產品能賣個好價錢。如何實現“豐收又增收”,消費無疑是重點賦能的環節。
農產品消費一頭連著百姓餐桌,關乎民生福祉;一頭連著農業產業,影響著經濟發展。今年7月,農業農村部等十部門發布促進農產品消費實施方案,提出釋放多樣化、品質化、差異化消費潛力,有力有效擴大農產品消費。近年來,青島在優化供給、創新流通、激活市場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農產品消費市場更加活躍,讓農產品消費這駕“馬車”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升級供給端提升品牌力
農產品消費與農民收入有著緊密聯系,當農產品消費市場良好、價格合理、銷售順暢,農民的收入便能得到更好保障和提高。
當前,伴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早已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與此同時,一個問題也浮出水面,這便是農產品“優質供給不足”與“低端供給過剩”的矛盾。這就需要不斷升級農業供給端,最終在消費端帶來“真金白銀”的收益,推動農民增收。
如何讓農產品從一眾產品中“突圍”,占有市場并獲得消費者青睞?青島對此頗有“心得”。這些年,青島通過推廣標準化生產、綠色認證與品牌建設,持續提高優質農產品的供給能力,并引導消費向高附加值產品傾斜,從而實現農產品增值更增收。
時下,6萬畝膠州大白菜已完成移栽,正在田間地頭加快生長。作為北方地區代表性的冬儲菜,白菜的價格常年不過1元/斤,但“膠白”卻始終保持著“按顆賣”的高端路線,旺季單顆賣到50元還供不應求,從中可以看出品牌溢價為種植戶帶來的好收益。
品牌溢價的背后,是青島對品牌農產品的“全鏈”打造,從品種、地塊的選擇,到標準化種植、科學化管理等環節,一顆“膠白”的面世有著嚴格的標準。為確保產品質量,膠州市建立了大白菜檢測中心,對產地的土壤、水質等生產指標及大白菜產品的農殘指標、營養指標進行詳盡的檢測。行業協會在認證基地推行產品追溯、質量分級、優質優價,規范商標標識和包裝,確保膠州大白菜“顆顆有身份、全程可追溯”。
如膠州大白菜“成長”路徑一般,近年來,青島市還培育出大澤山葡萄、黃島藍莓、馬家溝芹菜等一批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農產品品牌,全市累計培育市級以上知名農產品品牌248個,形成了以青島農品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市級以上知名農產品品牌為支撐的農業品牌矩陣。市農業農村局等部門瞄準培育、標準、產業、營銷“四個體系”建設,做大做強“青島農品”,越來越多的“青島農品”成為帶動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
“這兩年,‘青島農品’的整體宣傳給我們帶來了巨大流量。我們抓住機遇,加大宣傳力度,還開辟了直播團購新渠道,現在單場直播銷售額就能沖到20萬元。”萊西夏格莊蒜香雞負責人張為連對品牌賦能感觸深刻。
創新消費場景重塑農產品價值
伴隨著消費需求多元化,當前農產品消費已由單純的購買“農作物”擴展到為場景買單、為體驗買單。在此背景下,承載著“詩與遠方”美好意象的鄉村游,已逐漸成為都市居民的新消費風尚。消費新場景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為農民帶來“看得見”的收益。
在青島,鄉村振興片區已成為推進農文旅融合、拓展消費新空間的重要“流量入口”——
剛過去不久的暑假,嶗山區流清灣鄉村振興片區再次迎來旅游熱潮。片區抓住年輕人在鄉村享受慢時光的“放松心態”,規劃建設高端民宿、海上垂釣、沙灘運動等體驗項目,拉長區域化產業鏈條。290余家民宿提供親子娛樂、溫泉康養、團建培訓等多種風格體驗,咖啡店、快餐店、酒吧等新興業態加快集聚,還引入了沖浪等水上運動賽事帶動周邊民宿、餐飲消費。暑假期間,片區民宿周末基本實現100%預訂,部分精品民宿連續多日滿房,單日最高接待入住游客超3000人次,營收達100余萬元。
西海岸新區張家樓街道畫美達尼鄉村振興片區則推動線上線下業態融合,提升鄉村服務消費的吸引力與傳播力。線上,“Hi?達尼”數字平臺提供預訂、核銷、反饋一站式服務,有效聚攏人氣、拓寬銷路;線下,通過規范服務標準、提升體驗品質,增強消費黏性。今年上半年,片區接待游客近40萬人次,“鄉村俱樂部”成員單位營業額同比增長超40%。
當前,各片區正通過專業運營等方式,集聚片區特色打造發布鄉村游精品運營線路,統籌賞花、采摘、研學等特色活動,增加市場吸引力。今年以來,已累計接待市民和游客過百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過億元,“假期游片區”已經成為眾多市民游客的選擇,為提振消費注入了強勁活力。比如,今年“五一”假期,10個市級鄉村振興片區共接待游客58.05萬人次,同比增長46.52%,帶動鄉村民宿、休閑農業、農產品銷售等實現營收5796萬余元,同比增長54.56%。
如果說片區為消費者提供了“線下”沉浸式體驗消費場景,那么電商直播則是為消費者提供了一眾“線上”場景和消費入口。
當前,農村電商已成為農產品上行的重要通道。青島搶抓流量機遇,在全市建立15個農產品直播基地,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貨、網紅帶貨、品牌電商設立農品館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商,把田間地頭的農產品呈現在屏幕前,通過屏幕展示農產品的生長環境、種植方式等,讓消費者直觀感受農產品的綠色、無污染,增強消費者的信任度和購買意愿,今年以來已帶動農產品網絡銷售69.1億元。
產銷一體化促流通更高效
農產品的價值在于賣得出、賣得好。聚焦產銷一體化,青島打通農產品銷售“最后一公里”與“最先一公里”,不斷探索拓寬線下消費渠道,促進產銷精準銜接。
今年農民豐收節的系列活動之一,青島農品助農惠農促消費活動19日至22日在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大澤山葡萄、萊西秋月梨等400余種青島地產優質農產品集中亮相,向廣大市民推介展銷,搭建起“青島農品”走向大眾餐桌、連接城鄉消費的橋梁,讓優質農品從田間到舌尖“鮮美直達”,讓豐收的“果實”轉化為增收的“實效”。
“青島市農業農村局舉行的農品銷售活動,我每次都參加,每次都有收獲。”青島一分田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史修勇告訴記者,這些活動不但讓自家優質的農品走出田間地頭來到城市“展示”,還為他鏈接到了買家,獲得了真金白銀的收入。
這是青島在“最后一公里”進行的探索——著力破解農產品流通成本高、銷售環節冗雜、產銷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通過推動“農超對接”“青島農品進社區”等方式,讓農產品直接進入城市餐桌,不僅能降低中間成本,還讓消費者享受實惠,生產者獲得更大利潤空間。
在“最先一公里”,青島則聚力保障農產品價值,全力維護廣大種植戶利益。聚焦農產品損耗和集中上市期“豐產愁賣”等問題,累計爭取中央財政資金5000多萬元,支持建設200多個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著力打造功能銜接、上下貫通、集約高效的產地冷鏈物流設施網絡,全力提升農業產業鏈和農產品供應鏈保障水平,為農民年增收1億元以上,降低果蔬損耗2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農產品出口大市,青島以政策服務助力農產品“走出去”尋求更大的消費市場。
食用菌是青島近年來“長勢喜人”的農業特色產業,催生了一批生產加工企業,如七河生物、艾澤福吉等。針對食用菌菌種出口保鮮要求高、時效強的特點,青島探索推行電子證照與海關數據銜接,搭建菌菇出口綠色通道,審批時限從3天壓縮至1天內。在這一服務助力下,今年前8個月青島已辦結出口審批638批次,助力產品銷往2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匯964.87萬美元,居全國前列。
豐收的喜悅,最終要落實于增收的實惠。下一步,青島將繼續以消費為引擎,驅動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市持續注入動力。(來源:青島日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