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市黃島區勞動保障就業中心李樹銀
近年來,廣大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種植、養殖業造成的污染,工業化轉移帶來的污染,旅游業對農村造成的污染,工業開發造成的污染,使得農村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極大地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而且還直接制約了農村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最終將影響國家經濟與社會的整體良性運行。
一、農村環境保護的現狀
(一)地方領導思想認識不到位,環保意識差
在我國,環境保護教育對農村的環保教育還顯得比較薄弱,教育普及覆蓋面還很狹窄,致使農民的環保意識淡薄,環保價值觀缺失。發展經濟、提高生活水平與保護環境的矛盾,個體環保意識覺醒與群體意識薄弱之間的矛盾,個人投人與國家投入之間的矛盾,以及主張依法保護環境與法律知識缺乏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成為制約我國公眾的環保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
(二)新型農業格局使農村養殖業與種植業分離
隨著農村養殖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這種產業的污染總量便大幅增加,而且呈相對集中趨勢。形成了一些較大的“污染源”。水產養殖,則因在養殖過程中大量地投放鮮活餌料、肥料和藥物等,造成河道水體污染。在種植業中,農民只覺得使用化肥和農藥簡單、方便。就不再過多使用畜禽糞便作農田肥料,導致養殖業與種植業嚴重分離。
(三)環境保護資金投入較少,資金管理不到位
長期以來,我國在農村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能力建設資金投入較少,更難以申請到用于專項治理的排污費。農村環保投入不足、環保投融資機制不暢、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等尤為突出。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當務之急是積極探索創新農村環保資金投入、使用和管理辦法,逐步建立農村環保長效機制。
(四)環境保護監管體系不健全,管理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目前,我國還沒有健全農村環境監測的專門機構,有關專職人員和設備經費等都十分短缺,對農村環境還沒有形成常規監測。比如,大多數農產品既無一套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缺乏產品質量檢測標準,也缺乏必要的檢測監督手段。
二、建議在新農村建設中加強環境保護
(一)要確實加強農村環保宣傳教育,提升農民環境意識。要解決我國農村環保問題,確實加強農村環保宣傳教育,提升農民環境意識是首要任務。需要通過不懈的宣傳教育,促使廣大農民樹立起強烈的環境意識,讓農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農村環保工作中去,提高他們參與保護家園的意識。農村環保宣傳教育要及時適應新形勢,運用各種傳播手段加強對農民進行環境知識的普及教育,喚起他們的生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他們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讓農民自己行動起來,農村的環境問題才有望得到根本的解決。
(二)建立有效的農村環保管理機制
堅持以城帶鄉、以鎮帶村,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城鄉統籌范疇。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規劃,加大農村環保基礎設施投入,使城市各項環保基礎設施向廣大農村延伸,并確定服務內容和配套標準,逐步實現城鄉環保一體化。
(三)確實健全農村環保機構,加大執法力度
要健全鄉鎮及每個村的環境保護機構和人員,并定期在農村公布環境信息,使每個村民擁有環境知情權。要對現有鄉鎮企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確保企業達標排放。對不達標的企業堅決下令停產治理;對新建鄉鎮企業要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控制新污染的產生。要確實加大農村環保執法力度,堅決打擊村違法排污行為;改革領導干部業績考核制度。將農村環保考評列為重要考核內容。
(四)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確保農村環保資金來源
在中央財政加大支持的同時,地方各級財政也要加大農村環保資金保障力度,把農村環保作為公共財政支持和保障的重點,切實加大資金投入。同時,要完善相關政策,強化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在農村地區產生污染的有關企業還要落實污染治理責任。切實采取措施,加大污染治理的投入。引導和督促地方各級財政和相關企業,切實加大環境保護的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共同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工作。
(五)發展生態農業,控制農業污染源
要在農村因地制宜開發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垃圾處理技術,加強對農村污染治理技術的服務指導。實現農村生活污水的生態化處理和糞便、垃圾、秸稈等的資源化利用,并著重推廣太陽能、沼氣等適合農村使用的清潔能源。加快無公害優質蔬菜基地建設,著力改變靠大量施用化肥,噴撤農藥來提高農產品產量的粗放生產方式,通過實施沃土工程。推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低毒高效農藥,擴大農家肥、有機肥施用面積,使區域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推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低毒高效農藥,擴大農家肥、有機肥施用面積。科學劃定畜禽禁養區域,鼓勵建設生態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通過對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實行限期治理.實現養殖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六)強化監督和管理,建立農業污染監測體系
各級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強化農村環保監督和管理。確保農業農村環境不受污染。在此基礎上對灌溉污水水質、土壤、農產品及基本農田環境污染進行監測。同時,制訂農村切實可行的村規民約,把保護環境、防止環境污染納入全民環保行動中。要想方設法引導廣大農民主動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協助他們運用先進生產技術,通過“綠色”生產經營方式,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互協調,達到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目的。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