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以來,青島市將發展“四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作為深化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和重要抓手,統籌施策、精準發力,“四新”經濟呈現出高速增長、迅猛崛起的蓬勃勢頭。2020年,全市“四新”經濟增加值達到4041.1億元,占生產總值比重為32.6%,高于全省2.4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全市“四新”經濟增加值增速達到17.78%,對全省“四新”經濟貢獻率達到19.32%,居全省第一位。
發展動能“從舊到新”。加快落實戰略性新興產業“十四五”規劃,深入推進發展新產業培育新動能意見等政策措施,發展壯大10個“雁陣形”產業集群和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產業2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9%,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深入落實推進新經濟業態模式發展意見,加快發展智能制造、電子商務、新零售、線上服務等18類新業態新模式,新業態、新消費、新產品蓬勃發展,前三季度,可穿戴智能設備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48.2%,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網絡銷售額同比增長26.2%;快遞業務量完成5.49億件,同比增長38.9%,兩年平均增長33.1%。
場景創新“從少到多”。推動“給優惠”向“給機會”轉變,著力構建與新經濟發展高度契合的多元應用場景,工業互聯網等行業級場景成為新經濟發展“試驗田”。出臺全省首個創新應用實驗室和場景實驗室認定管理辦法,首批認定5家創新應用實驗室、10家場景應用實驗室,為創業者搭建場景應用培育、驗證和落地實驗平臺。深入實施場景賦能“千企千景”工程,發布涵蓋智能應用、智能軟件、工業大數據、系統集成等12大類、63小類1300個“工業賦能”場景清單,構建“綜合型+行業級+企業級”場景矩陣。
生態賦能“從弱到強”。加快營造創新發展生態,構建產業鏈、資金鏈、技術鏈、人才鏈“四鏈合一”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環境,打造有利于新經濟企業發展的生長環境。加快創投風投機構引進和培育,對2020年投資全市新興產業領域,助力“四新”經濟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做出較大貢獻的11家創投風投機構兌現獎勵資金。實施“青島菁英”人才工程,以產業為主線引才育才聚才,建成1204家專家工作站、170個博士后站(基地)、17個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數字化治理,發布公共數據開放管理辦法,開放交通出行、市場監管等領域190個數據目錄,市級數據共享需求滿足率達到98.3%。
空間布局“從點到面”。在推動重點產業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基礎上,注重打造主體類型多元、資源配置高效、體制機制活躍的產業空間布局。出臺促進區(市)和經濟功能區主導產業差異化發展指導意見,每個區(市)和功能區重點布局3-5個或2-3個主導產業,加快差異化發展。市南區圍繞創新創業孵化鏈條,市北區圍繞新媒體、直播經濟,嶗山區圍繞發展獨角獸企業,西海岸新區圍繞跨境電商、5G高新視頻,城陽區圍繞軌道交通產業等形成各具特色的新經濟園區(集聚區),環灣城區成為全市新經濟發展“主戰場”,2020年環膠州灣城區實現“四新”經濟增加值3176.4億元,占全市的78.6%。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